昨日,“全球联合办公空间鼻祖”The We Company(“WeWork”)宣布,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提交了IPO(首次公开招股)上市招股书,可能将成为今年美股市场继Uber之后的第二大IPO。
据悉,招股说明书中并未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。
WeWork在新闻稿中称,该公司秘密提交的IPO申请文件是一份经过修订的登记声明草案。公司联合创始人亚当·诺伊曼(Adam Neumann)此前曾表示,WeWork已经在2018年12月份首次向SEC提交了S-1招股书文件。
WeWork在3月份披露的信息显示,该公司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18.2亿美元,净亏损19.3亿美元,而这两个数字在2017年分别为,营收8.86亿美元,净亏损9.33亿美元。
自从2010年成立以来,WeWork已经融资约120亿美元,其中大多数的资金来源于软银集团。截至目前,软银集团已经对WeWork进行了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,包括今年新投资的20亿美元。在获得了多笔融资之后,WeWork的估值达到了470亿美元。
也是这样的数据,令其有望成为今年美股市场继Uber之后的第二大IPO。
财经博客ZeroHedge曾分析称,现阶段WeWork的目标并非实现盈利,而是通过在全球“跑马圈地”取得足以强势的市场份额,之后再把竞争对手都赶出去,获得行业最终的定价权以及更高的利润率。换句话说,WeWork在追求垄断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人为地推迟了利润的获取时间。
今年1月份,WeWork宣布公司更名为The We Company,未来将包含三个不同的业务线:WeWork(工作)、WeLive(居住)和WeGrow(教育)。
WeWork在成立之初,其公司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跟二房东并没有什么差别。即先用较低的价格长期租赁下办公场地,然后装修、再分割成很多小块的办公场所,并提供例如复印、小型自由交流场地、冰箱、桌游、办公软件、定制装修等配套服务,再分租给企业办公。
其实WeWork的“本质”值得考量——它看起来是兼具文化和新时代模式下,勃勃野心的“科技初创企业”,估值也是往互联网科技企业去对标,但褪去外皮,它内在则是房地产公司。
资料显示,WeWork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、100个城市拥有425个办公地点,覆盖会员总数超过40万名。在中国,WeWork在上海、北京、香港、成都、深圳、杭州、武汉和广州等城市拥有74个社区。
亚当·诺伊曼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自己对于中国市场充满信心,认为中国有可能会成为WeWork在全球最大的市场。
WeWork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Artie Minson 介绍,公司的预计现金流及承诺现金流达到66亿美金,“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来继续专注投资我们的业务增长。 ”
WeWork大肆扩张让其对资金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,且评级机构并不看好WeWork的资金现状。
2018年5月,WeWork宣布计划通过发债方式筹集5亿美元资金,在向投资者发送的路演文件中,WeWork公布了部分财务数据,其中租房合约高达180亿美元。WeWork承诺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180亿美元的租赁付款,其中约50亿美元将在未来五年内到期。
根据WeWork自身的财务状况,标准普尔和惠誉评级公司分别给予了B级和BB-级评级,根据评级要求,低于BBB-的评级均为“垃圾级”债券。惠誉在当时的一份报告中表示,“作为一家正处于持续增长状态的公司,WeWork无法在综合基础上获利,因为一直在增长的运营支出超出了现有的房地产现金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