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联合办公的概念被推到大众眼前,不同形式的联合办公建筑/空间开始在世界各地陆续冒头,像WeWork这样的项目正在冲刷着大众的传统认知。
在联合办公用空间美学、服务附加值等方式甩开传统办公室几条大街后,那些由办公大厦所构建出的封闭、安全概念受到迎头痛击。
共享办公这个概念在成都会如何生长,带着这个问题,我们邀请了門口建筑事务所的蔡克非老师,由他带领我们漫游成都街头,走进市区里的2个共享办公项目,一起来看看承载成都精神的共享办公室,是什么样子。
从办公室概念诞生到现在,短短两百年而已,人们已经习惯在此工作、娱乐、社交甚至生活,这意味着什么?
“意味着人果然是为劳动而生的动物......”跟着蔡老师走进玉双大厦,抬头望向大厦顶面,阳光毫无保留的穿透天井玻璃、空间光气升腾,顶棚上略带宗教感的玻璃排布,为在此工作赋予了奇特的神圣感。
“这里本来是住宅,后来改造成了第一批办公楼,这种老式办公楼都是商住混用,做办公室的有、住家户也有、还有一些培训班、仓库。记得第一次到项目上,我们顺着电梯上来,迎面就是黑黝黝的过道,只觉得压抑、杂乱。 ”蔡克非老师坐在天井休息区,抬头望向绿色的护栏板,“我们当时一致觉得应该用绿色,方案就在那一瞬间基本做好了。”他补充道。
玉双大厦是成都市区又一个特别地方。它坐落在玉双路这条老街之上,被着众多旧厂区宿舍簇拥,一座城市的记忆烙印在这栋年代久远的建筑之上,成为人与事物共同绘制出的时代画,它像是隔绝了如今这个稍显疯狂的时代,将过去的烟火与斑驳如教条向人般述说,在这样的环境中,着手社区更新绝非容易事。
改造前玉双大厦
不过,怀旧这玩意儿总是新旧交替的。
所谓的市井是会被埋入记忆殿堂供人膜拜的,过去在迎接新时代到来的过程中被碾成粉末,并最终迎来一个更加新的“过去”。就像现在的玉双大厦,在被赋予盎然绿意的开放环境中,旧时代留下的局促杂乱灰飞烟灭,多年后的新人将会如何看待如今的一切?这样的反复循环下,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。
原建筑结构复杂反而赋予
了空间一种独特趣味性
“第一次来看到这个天井,我就感觉这里一定会非常出彩,整个过程给我一个反着的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感觉,像自己掉进了兔子窝里。”蔡克非望着天井说道。
玉双大厦是一栋童话迷宫,穿梭楼层间,偶尔意义不明的楼梯凭空出现、穿插,加上中庭天井这个独具特色的存在,一种无可取代的空间趣味感构成了游乐场般的办公场所。
“以前的建筑都是按到(凭感觉)修的,这些楼梯都是前前后后增筑的产物。”蔡老师指着通道一侧通向未知地带的楼梯向我们解释道。
天井下方开放式会议室
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巧妙融合
站在楼道中能看到休息人群
有一种大学宿舍的感觉
“我的理念是公共空间必须是有效,办公环境下每个人的使用空间很小,人们需要用到公共地带打电话、发短信,所以我们将公共空间造的开放,就像你们看到的,人们可以站在过道里通话,或者坐着看书聊天。”蔡老师看着站在回廊休息的人群对我们说。
相比建筑本身自带的空间趣味,在玉双大厦的设计中,蔡克非更多考虑如何模糊办公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,达成人与空间的共存。这种共存是从壁灯的高度、屋檐的位置、休息区座位尺寸等细节来展现的,它们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由设计者亲自在现场根据实际定位,在这个供人使用的空间中,以使用者的身份来确定最舒适的尺度,“这是蔡老师的人文关怀!”我开玩笑的说。
准备离开时,一队靓女靓仔来到玉双大厦拍照,我对蔡老师说,现在这里已经成了网红建筑,小红书上很多打卡拍照的。
“哈哈,虽然这里的宣传并不多,但也有很多网红来这里拍照,隔几天就会有人发给我照片。”蔡老师拿着手机翻了起来,向我们展示别人发给他的照片。“你怎么看待网红这个词?特别是它们和建筑结合到一起的时候。”我顺势问道。“网红我其实不排斥,但我比较在意这是因为建筑本身精彩而网红,还是这是个为了成为网红而建的建筑,这里面是有区别的。”蔡克非按下电梯按钮,思考了一下回答我,伴随着“叮”的一声,电梯门开了,我们走进电梯,前往下一个目的地,他说他更喜爱那里。
跟蔡老师走过几个街区,我们来到距离玉双大厦不算太远的侠客岛花园里,同样也是一个共享办公项目,其改建在老成都有口皆碑的花园饭店之上,对于成都人来说,自己在这里办同学会、举行婚礼、宴请宾客,现如今,甚至还能在这里上班了?
改造前的花园饭店
有点过剩的绿色
花园饭店原本是涉外三星级饭店,又被称为国宾饭店,早年和街斜对面的成都饭店互成掎角,加上前后左右的娇子音乐厅、水碾河市场。曾经水碾河路口又被称为不输春熙路的超级商业圈。当然,这里早已没落,其中最大的成都饭店更是被彻底拆除,一砖一瓦都没有留下,泯灭于红尘。
体量相对较小的花园饭店则比较幸运,在被降格为二星后,也可以靠着承接私宴活着,碍于财政紧张,其上个世纪引以为傲的花园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,这也成就了之后的花园里共享办公项目。
“诗人顾城曾经在这里住过。”花园里的入口是一条很长的笔直通道,蔡老师一边向前走,一边向我们介绍。
改造前的接待中心
沉闷是主旋律
“比起玉双大厦,我更喜欢这边。”踱步在园心湖的过廊上,蔡老师突然说,和玉双大厦相比,花园里的环境更加贴近自然,站在庭院中,能听见鸟鸣以及风刮过树木的哗啦声。
“因为这里更加贴近自然吗?”我说。
“是,但也不完全是,其实玉双大厦有个造价和工期问题,材料上会用的比较粗糙,很多设计也没有按照原本的计划执行,正是因为造价和工期问题,我们才转而走了实用主义路线,在玉双大厦项目里每一个呈现的东西都是有功能的,而不是为了造型。而花园里这边,给到我们的空间就很大,比如你们看到咖啡厅,便是完全由我们设计的,而它原本是酒店的接待中心。”蔡老师推开咖啡厅的门,咖啡厅展现出与曾经完全不同的风格,大片的落地玻璃将屋外庭院的绿色贪婪的囊括其中,再由此与庭院建立连接,融为一体。
由接待中心改造的咖啡厅
咖啡厅露台
蔡克非老师确实对花园里项目特别喜爱,为什么这么说?要是你亲自来看看便能发现,奥秘就在花园里中随处可见的装饰画,仔细一看全是以项目本身延展制作的画作。
“这是我同事画的,我们索性把它作为整个空间的软装,反正也得买。”蔡老师说。
花园里装饰画·其1
为了做好花园里这个案子,蔡克非带领团队前往拙政园等著名园林采风,将园林的精髓注入花园里的“园”字之中,回廊式的园林设计将原本花园饭店引以为豪中庭花园包围,过去的花园几乎未曾改变,行走其中,你能感受到园林所带来的迂回内敛、同时找到现代材料加持下,所带来的闲适方便。而对于怀旧党,也能寻得回忆中那个花园饭店的味道。
过廊中的休息处
园林月洞让光阴不断变化
建筑师对于光影的执着也在花园里项目中展现,不管是可折叠的屏风还是过廊上的月洞,我们都能在其中感受阳光变化所带来的不同乐趣,置身此地去感受自己的一天,方能以“存在”的姿态去体会下班后,那一轮斜阳下的活着。
离开时,蔡老师突然转头问我:“对你来说一间办公室什么最重要?”
“安静卫生,电梯不挤,最好还能准时收工。”我如是说。